机车性能极佳。
试验车型下线后,大家都殷切的看着他,想让他先给这款机车命名。
阎解成也没有客气,毕竟自己都不去掺和那些事了。
如今可以说是无欲则刚,所以也不会再去干那种让领导来命名的,拍马屁行为了。
阎解成给这款机车命名为高一型机车。
这款机车由他们研究所研发第一款高速机车,委托滨城厂制造。
这款机车就一个特点。
功率大、过载能力强、牵引力大、速度快。
这款机车自重一百吨,最大功率7000Kw,最高行驶速度180公里每小时。
各项数据简直爆表。
阎解成他们邀请领导和各个单位前来验收。
虽然产品验收通过了,也在线上开始试验。
但是阎解成知道,距离产品正式定型量产还有很多路要走。
不提试用中发现的问题整改,性能改进等问题。
最现实的一点,就是这个机车有点太先进了。
目前线路上的其他设备配套跟不上,所以试用的时候,这机车的性能也没有完全发挥出来。
就跟6.0的八缸发动机汽车,堵在路上一样,有种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意思。
就跟6.0的八缸发动机汽车,堵在路上一样,有种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意思。
对于这种情况,阎解成早就预料到了。
他们研究所,也对信号对于区间连锁装置,也是同步研究的。
目前只是受限于微机技术,才没有大的进展。
当然了,如果真的要按照一百八一百六的速度去跑,目前的线路也不支持。
如今线路上钢轨的扣件类型,它对钢轨的扣压力完全不满足这种速度的运行。
更何况路基基础,曲线超高这些都与列车速度密切相关。
从设计一开始,这些东西都是定了下来的。
所以,阎解成他们研究的这款高一型机车,要想完全体现出性能,整条铁路都需要重新设计施工。
这就让所有人在高兴过后,无比失落了。
有了利器,却只能束之高阁。
阎解成回到研究所只有重新给大家鼓起了。
跟大家讲了一下,有了不用跟没有的区别。
再说了,这也算是技术积累。
这点成绩虽然不小,可跟他们研究所的长期目标比起来,真的不算啥。
毕竟,咱们的目标是星辰大海。这点小挫折又算什么?
这件事就像是一件小插曲,研究所的工作人员,很快的便投入到新的工作中。
接下来,阎解成又在所里开了一次技术大会。
明确了接下来,研究所机车的研究方向。
阎解成直接了当的说:“我可以这么说,我们高一型机车如今已经是电力机车的巅峰了。
可我们不能满足于如今的成绩,我们阎突破自我。
有人要问了,既然是巅峰,还怎么突破?”
阎解成笑了笑,看着所有的专家。继续说道:“技术上无法突破,那么我们就要换思路了。
一辆机车的动力无法提升,那两辆呢?三辆?
当然了,我们也不能说是机车挂机车。
那么大家想想,如果我们给每一个车辆的转向架都安装上电机,都有动力,会怎么样?”
阎解成看着台下认真思考的众人,等大家消化了一下他说的话。
阎解成继续道:“所以,我们接下来的工作就是,就是要研究动车组。
所谓动车组,就是所有参与编组的车辆都要有动力,每个车辆都相当是一个机车。
我们要研究怎么协调处理他们的动力分配,怎么让他们之间配合工作……”
研究所在阎解的指导下,开始了动车组技术研发工作。
阎解成知道这又是一个艰难的任务。
要知道动车组的设计要求,是打破了一往机车车辆的基本概念。
所有的一切都需要重头开始。
车体、转向架、牵引变压器、牵引变流器、牵引电机、牵引控制系统、列车网络控制系统、制动系统等都是需要突破的。
特别是网络控制系统这个还需要与其他科研单位合作,不然光他们研究所是万万不可能实现的。
还有阎解成说的车体轻量化研究,这些都不是他们一个研究所就能完成的,这需要基本材料科学的突破。
当然了,对于联合研发、技术合作,研究所还是很熟悉。
这些工作,自然有人都做。
大家对于跟研究所的合作,也是很乐意的。
毕竟,阎解成他们研究所务实、求真、高端、有钱的形象早就传遍了整个圈子。
这两年,阎解成也跟着所里专家认真学习,努力的汲取知识,靠着他那变态的学习能力,现在不敢说是全科精通。
但是,至少在土建、轨道、机电、机械几个行业里,也都算得上是翘楚了。
12月底。
交通大学给他发来了聘书,聘任他为交通大学的教授。负责教授铁路工程技术、施工安全管理专业课程。
阎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