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40章 水太深,年轻人把握不住  黑虎村民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机车性能极佳。

试验车型下线后,大家都殷切的看着他,想让他先给这款机车命名。

阎解成也没有客气,毕竟自己都不去掺和那些事了。

如今可以说是无欲则刚,所以也不会再去干那种让领导来命名的,拍马屁行为了。

阎解成给这款机车命名为高一型机车。

这款机车由他们研究所研发第一款高速机车,委托滨城厂制造。

这款机车就一个特点。

功率大、过载能力强、牵引力大、速度快。

这款机车自重一百吨,最大功率7000Kw,最高行驶速度180公里每小时。

各项数据简直爆表。

阎解成他们邀请领导和各个单位前来验收。

虽然产品验收通过了,也在线上开始试验。

但是阎解成知道,距离产品正式定型量产还有很多路要走。

不提试用中发现的问题整改,性能改进等问题。

最现实的一点,就是这个机车有点太先进了。

目前线路上的其他设备配套跟不上,所以试用的时候,这机车的性能也没有完全发挥出来。

就跟6.0的八缸发动机汽车,堵在路上一样,有种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意思。

就跟6.0的八缸发动机汽车,堵在路上一样,有种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意思。

对于这种情况,阎解成早就预料到了。

他们研究所,也对信号对于区间连锁装置,也是同步研究的。

目前只是受限于微机技术,才没有大的进展。

当然了,如果真的要按照一百八一百六的速度去跑,目前的线路也不支持。

如今线路上钢轨的扣件类型,它对钢轨的扣压力完全不满足这种速度的运行。

更何况路基基础,曲线超高这些都与列车速度密切相关。

从设计一开始,这些东西都是定了下来的。

所以,阎解成他们研究的这款高一型机车,要想完全体现出性能,整条铁路都需要重新设计施工。

这就让所有人在高兴过后,无比失落了。

有了利器,却只能束之高阁。

阎解成回到研究所只有重新给大家鼓起了。

跟大家讲了一下,有了不用跟没有的区别。

再说了,这也算是技术积累。

这点成绩虽然不小,可跟他们研究所的长期目标比起来,真的不算啥。

毕竟,咱们的目标是星辰大海。这点小挫折又算什么?

这件事就像是一件小插曲,研究所的工作人员,很快的便投入到新的工作中。

接下来,阎解成又在所里开了一次技术大会。

明确了接下来,研究所机车的研究方向。

阎解成直接了当的说:“我可以这么说,我们高一型机车如今已经是电力机车的巅峰了。

可我们不能满足于如今的成绩,我们阎突破自我。

有人要问了,既然是巅峰,还怎么突破?”

阎解成笑了笑,看着所有的专家。继续说道:“技术上无法突破,那么我们就要换思路了。

一辆机车的动力无法提升,那两辆呢?三辆?

当然了,我们也不能说是机车挂机车。

那么大家想想,如果我们给每一个车辆的转向架都安装上电机,都有动力,会怎么样?”

阎解成看着台下认真思考的众人,等大家消化了一下他说的话。

阎解成继续道:“所以,我们接下来的工作就是,就是要研究动车组。

所谓动车组,就是所有参与编组的车辆都要有动力,每个车辆都相当是一个机车。

我们要研究怎么协调处理他们的动力分配,怎么让他们之间配合工作……”

研究所在阎解的指导下,开始了动车组技术研发工作。

阎解成知道这又是一个艰难的任务。

要知道动车组的设计要求,是打破了一往机车车辆的基本概念。

所有的一切都需要重头开始。

车体、转向架、牵引变压器、牵引变流器、牵引电机、牵引控制系统、列车网络控制系统、制动系统等都是需要突破的。

特别是网络控制系统这个还需要与其他科研单位合作,不然光他们研究所是万万不可能实现的。

还有阎解成说的车体轻量化研究,这些都不是他们一个研究所就能完成的,这需要基本材料科学的突破。

当然了,对于联合研发、技术合作,研究所还是很熟悉。

这些工作,自然有人都做。

大家对于跟研究所的合作,也是很乐意的。

毕竟,阎解成他们研究所务实、求真、高端、有钱的形象早就传遍了整个圈子。

这两年,阎解成也跟着所里专家认真学习,努力的汲取知识,靠着他那变态的学习能力,现在不敢说是全科精通。

但是,至少在土建、轨道、机电、机械几个行业里,也都算得上是翘楚了。

12月底。

交通大学给他发来了聘书,聘任他为交通大学的教授。负责教授铁路工程技术、施工安全管理专业课程。

阎解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