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后世铭记的事……
它们出现在了华夏五千年的概要中,以一个文化的形式,冲进了被王朝和战争统治的概要中。
这就是文明啊——
这就是文明啊!
王懿荣伏掌而泣。
天幕之上,鼓声叠叠,巨大的【西周】破跃重重刀兵应然出现,为仁义开国暴虐亡国的夏商画上了句号。
金戈声消,鼓点渐急。
【公元前841年,国人暴动,厉王逃亡。】
而随着画面的转变,和【西周】一样的【春秋】两个大字出现,所有鼓声刹那便被筝声取缔,一瞬间,仿佛面前被展开了一副全新的画卷一般。
【春秋】
【约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史称东周。】
姬发颓然而坐。
东周。
原本在听到“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半”的时候还在疑惑。
虽然知道了周被分为了东周和西周,在想或许这个“分两半”是指东西周的两半,但又觉得无论如何东西周也该合在一起说,比如“一统秦两汉”,放在一句里才是,怎么会是一半跟夏商,一半单独说呢?
而现在,看到这个以朝代名称模式出现的、大大的“春秋”二字,他终于懂了。
原来“夏商和西周,东周分两半”并不是为了顺口而改的“夏商、和西周东周分两半”而是真的、字面含义的,东周被分成了两半。
东周甚至都不配拥有一个像“西周”一样的出场。
在这浩浩长河中,属于东周的年岁里,“东周”或许将永远地成为一个背景,一个陪衬,一个明明存在、却完全无足轻重、不被任何人放在眼里的朝代。
而更为辉煌的、被全部人所铭记的,或许只有“春秋”、以及那个还没来得及出现的另一半了。
乐声铮铮,春秋二字消失,天幕上再次出现了和“甲骨文”出现时同样的一行小字。
【公元前722年,史书《春秋》编年始于此】
所有史官纷纷肃容,双目却炯炯,紧紧盯着天幕之上的这一行字。
《春秋》,一本不过万字的史书,竟能与“甲骨文”这种发现放在同样的位置,以同样的方式,挤进“华夏五千年”的发展史中,在被战争支配的王朝更替中,占据着自己的一方天地。
后世之人竟从未轻视过它们、甚至将它们与王朝放到了同等的地位。
许多史官和修史者都忍不住潸然泪下。
为这份敬重,为这份传承。
铮铮乐声宛如流水,悦耳却不平和,步入佳境。
天幕之上——
【公元前679年,齐桓公称霸】
【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相继称霸,史称春秋五霸】
春秋。
齐桓公抚掌大笑。
那几个称霸的比他都要晚,但“齐桓公称霸”五个字是最大的,占据着这一画面的主导位置。
春秋五霸、春秋五霸,好名字!
乐声逐渐急促、音转激昂,节拍也越发明显。简笔的舆图之上,一道红线蜿蜒勾住联合了晋楚二地,为这春秋史上的第一次弭兵之盟勾勒出了形状。
【公元前579年】
【晋楚盟和】
周灵王二十六年,第二次弭兵会盟前夕。
十四国的士大夫齐聚商丘,正待会盟,谁知天幕于此时出现。
此刻,所有代表本国君主的士大夫们都肃穆地仰视着天幕,对那一行小字进行了庄重的注目礼。
弭兵会盟,停战协议。他们身负重任,为了一时的安和,来代表国君向晋、楚示弱,奉晋楚两国共为霸主,大家一起上贡,以求和平。
但这次和上次完全不同,这次前来,剑拔弩张、危险重重。能否成功暂且不论,但参会过程一定是在凛然的杀意之中。
士大夫们俨然长叹,又都暗定了决心。
此次大会若成,他们也会和天幕上显示的一样,被史书铭记。
且看成败!
西周君臣已然颓丧。
春秋,春秋。
这还能算是周的天下吗?
周天子之下,这么多国在纷争、联合、夺掠。
大周国君全无威势。
他们此刻才清楚地意识到,李晓诗先前读课文时所提到的:周天子统治权威衰落、整个社会处于动荡与巨变之中,是个什么意思。
竟是如此慽慽。
天幕再转,士兵列队的画面不见,一尊巨大的方鼎出现在天幕之上,鼎身刻着密密麻麻的文字。
【公元前536年】
【子产铸刑于鼎,法理成文】
看到这一幕的子产却并没有激动兴奋,他正在晋国的宾馆中,袖手而立,身旁落着一地的院墙。
他目光凛凛,姿态谦和却不谦卑,对冷脸责备他的晋国臣子解释着拆墙的缘由。
他原本陪着国君来到晋国上缴贡品,却不想晋国国君竟不接待。就算是小国,也有小国的尊严,国君都在此,晋怎能这么侮辱他们的国君?他便命人把晋国宾馆的围墙给拆了,才让带着贡品的车马入内。
拆墙之前就已经打好了解释的腹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