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的小表情,也是没话说了。其实他是非常委屈的,他觉得自己教导公主是非常认真的,恨不得掰开了捏碎了塞到她脑子里,可谁知道公主这个读书水平实在是上不来,一篇写的乱七八糟的。
“哪里写的乱七八糟的。“赵端不服。
吕好问面无表情念道:“读书再多,不如拳头硬便……赵端大惊失色,又羞又怒,连忙把自己的卷子抽出来:“怎么还当众念啊。”
吕好问又想发火,但看着公主憔悴的小脸也知道,她大概是熬夜写的作业,只能无奈说道:“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一带雄主唐太宗都如此认为,公主却要倒反天罡,只认武力。赵端理直气壮:“那我现在又没学到唐史,再说了,现在我们的情况,你就说读书有用,还是打仗有用,唐太宗说这话那是因为天下太平了,他站着说话不腰疼,我们现在又不是这个情况,金人又又又打过来了!”吕好问气笑了:“金人会一直打过来,只要我们打不过去,她们就会一直打过来!百姓都习以为常了,公主怎么还大惊小怪的。”“要打仗了百姓可以松懈,我们怎么松懈。“赵端把自己的卷子卷起来塞进兜里:“我更担心现在北地还有反抗的宋臣吗?他们还愿意反抗吗?如果愿意,能挡多久,若是不愿意,这次金军的兵力肯定比上次还强。”朝廷的小动作实在太多了。
嘴上说着要回汴京,私下都准备开始练水军了,太后和妻儿又悄悄去杭州了。
隔壁的康履瞧着又不走了,又开始整天在汴京上蹿下跳。“因这几年近来将帅、太守弃城逃跑的事情,习以为常,成了风气。所以朝廷下令开始让人分条列举靖康以来,凡是弃城逃遁的人,保卫城池奋力坚守的人,写下他们的功劳罪过,明确他们的奖赏惩罚,然后下发各地。”"吕好问解释道,“想来也能挡一波。”
赵端撇嘴:“这有什么用,愿意守的自然会守,不如给钱实际,让使者去慰问更能鼓舞人心。”
吕好问睨了公主一眼:“公主还打算之前邀请陕西的将军来汴京,可知为何没成?″
赵端抱臂:“我没面子呗。”
“因为愿意守的,自然都会守。"吕好问意味深长说道。赵端不解。
“李彦仙光复陕州城,与金人数战,再三获捷,朝廷已经授他为陕州知州兼安抚使,升武节郎、阁门宣赞舍人,并赐他袍带、枪剑。"吕好问范文,“你觉得他是因为这些事情才守的陕州?”
赵端是听过折智隽说过此人的,大夸特夸,所以便跟着摇了摇头:“听说还是个有筹略,善应变的人。”
“那赵子崧不知公主可曾听闻,乃是燕王德昭的五世孙,崇宁二年的进士。宣和四年任宗正少卿。宣和末,知淮宁府,当初汴京失守,他起兵勤王,等皇帝即位,为大元帅府参议官,东南道都总管,知镇江府,寻为两浙西路兵马铃辖。“吕好问又问道,“可此人却在危机之时,弃镇江百姓,率领军队逃跑。”赵端震惊:"在镇江的也跑?”
“听闻东路军度过黄河,心生畏惧。"吕好问不屑说道。“若是朝廷对此置之不理,反而都想着靠个人秉性固守北地,只怕金军只要打一次,这样的人少一些,到最后,金军来汴京不过是如入无人之境。“赵端语重心长说道。
吕好问没说话。
“我是不是可以做点事情啊?"赵端的小脑袋凑了过去,小心翼翼地嘟囔着。吕好问眉心一动。
“我想着我们既然打的是持久战,那肯定和北地的联系不少。“赵端胆大包天地说着,“陕西那边我们是鞭长莫及了,但若是我们联系北地的义军呢。吕好问出人意料的,非常平静。
赵端胆子越发大了,激动地搓了搓手:“那个漂亮马扩我见过了,我还没见过王彦呢?″
吕好问抬眸去看公主。
“王彦可是北地最出名的义军,八字军我都听说过好几次,我请人过来商量商量北伐的事如何?"赵端激动问道。
吕好问盯着公主信誓旦旦的脸,突然笑了起来:“宗泽说的?”赵端挠头,露齿一笑:“那不是,这么完美的计划,我肯定要第一时间说给老师听啊。”
吕好问面无表情掏出戒尺。
赵端腿脚比脑袋快,头也不回就跑了。
“北伐!"吕好问气势汹汹在后面追着,气得脑壳疼,“谁教公主说的!这是您能说的事情吗?”
赵端被追的没脾气了,只能骂骂咧咧跑去找宗泽,大骂小老头的坏脾气。宗泽正在喝药,听到公主的抱怨,也跟着揉脑袋,但还是冷静说道:“北伐是朝廷才能决定的事情。”
赵端哦了一声:“陛下都要回来了,肯定是要北伐啊,打仗的事情,我们肯定要提早做准备!”
她甚至非常熊孩子地宗泽的药碗扒拉开,恶魔地语:“别说你没想过。”宗泽和她四目相对,随后平静移开视线,冷静说道:“我们还是先说说这次金军南下的事情吧。”
“怎么说?“赵端懒洋洋问道。
“朝廷有诏令。"宗泽掏出新到的折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