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10章 朱英与朱允炆比试,选皇太孙?  大明最强皇叔 著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宁闯出点名堂,能比允炫殿下做得更出色,那一切就都不一样了。陛下会觉得,这孩子配得上“朱雄英’这个名字,配得上朱家的血脉。”

马天沉默着点头,心里翻江倒海。

“所以,这次江宁的事,绝不能出岔子。”杨士奇道,“灾情越重,越能看出一个人的本事。朱英必须做得比允蚊殿下好,必须让陛下看到,他比任何人都更适合站在那个位置上。”

马天深吸一口气,漫天的风雪似乎都被他吸进了肺里,人也更清醒了。

“你说得对。这孩子不能输,也输不起。你尽管去,粮不够我再想办法,人手不够我调京营的人去,我全力助他。”

杨士奇闻言,轻轻摇了摇头,语气沉稳:

“院长,赈灾粮我们可以稍作助力,解一时之急,但终究不能替朱英包揽一切。陛下要考较的,从来不是谁能调动多少资源,而是他自己的处事能力。面对灾情能否沉住气,面对刁难能否破局,面对百姓能否真心相待。这些,都得他自己一步步闯过去。”

马天的眸光骤然锐利起来:

“可朱允炫那边呢?帮他的人肯定不少!东宫的势力盘根错节,吕本在朝中经营多年,那些官员哪个不是精于算计?上元县的灾情稍轻,他身边怕是早就围了一群人出谋划策,铺路搭桥,朱英怎么比?”“院长说得没错。”杨士奇点头,脸上掠过一丝凝重,“论人脉,我们确实比不过。东宫本就树大根深,吕本又是士林首领,地方官见了允坟殿下的旗号,怕是恨不得把心都掏出来。赈灾粮拨下去,上元县那边定会层层关照,账目做得漂漂亮亮,百姓的感激之词也能提前备好。可朱英这边呢?刘谦处处使绊子,县衙上下阳奉阴违,连个送信的人都找不到可靠的。”

马天听得心头火起:“那我们更得出手!不然朱英岂不是更被动?他本就身陷逆境,我们再袖手旁观,难道眼睁睁看着他被刁难垮了?”

“院长稍安。”杨士奇又摇了摇头,“正因如此,才更能彰显朱英的能力。若是顺风顺水,做得再好,陛下也只会觉得“尚可’;可在这般逆境里,他若能凭着自己的本事站稳脚跟,甚至把江宁的灾情处理得比上元县更妥当,那才是真正的“出彩’,才能让陛下看到他的能力。”

马天的眼睛猛地一亮,像是被点透了什么。

可转瞬之间,他的眉头又皱了起来:“话是这么说,可我就是怕他扛不住啊。那孩子看着沉稳,心里头藏着多少事谁知道?他一个人撑着,能顶得住吗?”

杨士奇苦笑一声,抬手按了按眉心:“我们能做的,也只有在幕后出谋划策了。粮草我会按时送到,镇南卫的人可以暗中护着他的安全,但若要论具体的政务、民心的安抚,终究得他自己拿主意。就像学走路的孩子,总得松开手,才能知道他能不能跑。”

“院长,你要知道,他们所做的一切,肯定会有锦衣卫盯着。我们做的,也会被锦衣卫禀报给陛下,允效殿下那边也一样。”

马天沉默了许久,廊下的风雪似乎都停了片刻。

他望着远处被白雪覆盖的屋脊,缓缓点头。

是啊,拼人脉、拼资源,他们怎么也比不上东宫和吕家。

与其在这些方面硬碰硬,不如换个思路。

比一个出其不意,比一个绝地反击。朱英在民间摸爬滚打过,懂百姓的疾苦,也有一股子不服输的狠劲,这些恰恰是养在深宫里的朱允效所欠缺的。

既然如此,不如就让他在这场雪灾里放手一搏。

他们这些人,就在幕后悄悄使劲,帮他扫清些致命的障碍,至于戏台中的戏,还得让他自己唱。“你说得对。”马天的声音终于定了下来,,“是我太心急了。该让他自己闯一闯。”

杨士奇松了口气,拱手道:“那院长,我这就押送粮食过去,争取今夜就能赶到江宁,先解燃眉之急。”

“我和你一同去格物院搬粮。”马天道。

两人一前一后走出济安堂,踏雪而行。

吕府,书房。

炭火烧得正旺,将满室烘得暖融融的。

吕本倚在铺着软垫的太师椅上,他须发皆白,面容却红润,此刻正微微眯着眼,听着下方两人的回话。齐德坐在左侧的木椅上,脸上带着毫不掩饰的得意:

“刘谦递了信来,那朱英在江宁,简直是寸步难行。县衙的人要么装聋作哑,要么阳奉阴违,连个扫地的杂役都敢给他甩脸子。听说他为了催着加固灾民的棚舍,在雪地里跑断了腿,回来连口热汤都喝不上,住的那破屋连炭火都没有,真是闻者伤心,见者解气啊!”

黄子澄坐在右侧,慢悠悠地接话:

“比起朱英的窘境,允坟殿下在上元县可就顺遂多了。县令周大人是个识时务的,知道殿下身份尊贵,事事都亲力亲为地打点。方才收到消息,应天府的赈灾粮后天一早就到,比原定日子提前了三天。”“很好。”吕本终于开口,目光扫过两人,“粮到了之后,让允坟亲自去施粥、发粮。那些灾民冻饿了这么久,定会感激涕零,这些话传出去,自然能彰显殿下的仁德。”

齐德连忙点头:“先生放心,都安排妥当了。粥里多掺些米,别像往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