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北伐,我定要活捉这个海勒!”
不论是“皇长孙案”,还是“龙脉案”,都有她的策划。
若能抓到她,那些悬而未决的旧案真相,或许就能水落石出。
“将军,这海勒可不能小觑。”李景隆见马天神色凝重,又补充道,“她被封公主,凭着王保保当年在草原和北元军中的威望,不少旧部都愿意听她调遣,她手里是握着实际兵权的。”
“哼,女子罢了,就算有兵权,难道还能真上战场与我大明铁骑抗衡?”徐允恭忍不住哼了一声。李景隆摇了摇头:“当年我随父亲北伐,曾在见过不少女战士,她们挎着弯刀,骑着烈马,箭术甚至比我们骑兵还要精准。草原女子与中原女子不同,她们自小在马背上长大,可不是善茬啊。”马天缓缓点头:“允恭,不可掉以轻心。海勒这女人,最是诡计多端。当初她在京城,能在锦衣卫的眼皮子底下成功逃离,就足以说明她不简单。”
奉天殿。
早朝的钟鼓声刚歇,殿内鸦雀无声。
监国太子朱标手里捏着一卷奏折,目光扫过殿下文武百官。
“应天府奏报,通州漕运昨夜遇雪受阻,需调京营士兵协助清道,诸位以为如何?”朱标放下奏折。不等群臣回话,他已下令:“此事紧急,着燕山卫指挥使即刻领兵前往,漕粮误了春耕便是大事,不必再议。”
说完,立刻传旨,整个过程干脆利落,没有半分拖泥带水。
自朱元璋放权让他监国以来,朱标处理政务早已得心应手,连老臣们都暗自叹服。
待紧急政务处理完后,朱英出列:“臣朱英,有郭桓案审结事宜,启禀太子殿下。”
殿内瞬间安静,不少官员的目光都落在朱英身上。
郭桓案牵动朝野三个月,涉案官员遍布六部,牵连地方,如今终于要收尾,所有人都等着看结果。朱标眼中闪过一丝赞许,抬手道:“呈上来。”
旁边的内侍快步上前,接过奏章递到朱标手中。
朱标快速扫过,微微点头。
他合上奏章,看向朱英的目光满是欣赏:“好!做得好!”
这声夸赞格外响亮,殿内官员们纷纷抬头。
朱标将奏章放在御案上:“郭桓案自交由朱英督办,不过三月便厘清脉络。追缴贪墨粮米七百万石,足够明年北伐大军半年之用;查办涉案官员千余人,从六部到地方知府,无一漏网,这才是实打实的整肃吏治!”
“更难得的是,朱英办事果决,不避权贵,按律查办,半分不徇私。这般胆识与能力,足以当大任!”殿下文武百官的脸色顿时变得复杂起来。
多数人面色阴沉,有的悄悄交换眼神。
朱标将众人的反应尽收眼底,嘴角闪过冷笑,突然提高声音:“孤决意,晋升朱英为刑部尚书!”“什么?!”
殿内瞬间炸开了锅,官员们再也忍不住,纷纷哗然。
“才十四岁啊!”
“正二品尚书?历朝历代都没这么年轻的!”
“这是不是草率了?”
李善长终于忍不住,出列躬身道:“太子殿下,臣有异议!朱英虽有才干,可终究年少,方才十四岁,连及冠都未到。刑部乃掌管天下刑狱之地,需老成持重之人任职。朱英缺少历练,恐难当此重任,还请殿下吕本立刻跟上,也躬身道:“李大人所言极是!殿下,朱英查办郭桓案有功,可加俸禄,何必骤升刑部尚书?朝中尚有诸多资深官员,若让一个少年居此高位,恐寒了老臣的心啊。”
他这话看似为老臣抱不平,实则暗指朱英资历不够。
朱标等两人说完,才缓缓开口:“李大人、吕大人此言差矣。甘罗十二岁出使赵国,凭智谋助秦国得城池十余座,秦王封他为上卿,可比一部尚书?”
“朱英虽十四岁,可他随孤处理政务,条理清晰娴熟,查郭桓案,他办得妥帖,办得公正,难道不比某些尸位素餐的老臣强?”
这话怼得李善长和吕本哑口无言,两人脸色一阵青一阵白。
殿内重新安静下来,官员们不敢再轻易开口。
朱英这时才上前一步:“臣朱英,谢太子殿下隆恩。臣年少德薄,蒙殿下厚爱,必当尽心履职,严掌刑狱,不纵恶、不徇私,不负殿下所托,不负大明社稷。”
下朝后。
李善长和吕本两人并肩走在御道左侧入。
吕本憋了一路的火气终于忍不住爆发:“没想到,殿下竞然如此偏袒朱英。直接升他为刑部尚书,这简直是胡闹。一个十四岁的毛头小子,凭什么坐一部尚书的位置?那些熬了几十年的老臣,难道还不如他?”“事已至此,再多抱怨也无用。太子心意已决,当众驳回我们的异议,就是为了给朱英撑场面。现在要做的,不是懊恼,而是走下一步。”李善长脸上带着几分久经朝堂的阴鸷。
“老相国,你有对策了?”吕本眼睛一亮。
李善长嘴角勾起一抹冷笑:“朱英这小子,查办郭桓案确实有几分手段,审案或许擅长。但他忘了,刑部尚书可不光是审案那么简单。一部尚书,要统管天下刑狱、修订律法、协调地方司法,还要应对六部之间的往来公文,哪有那么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