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的油菜田,结籽能多两成!好些人家都愿意给点钱,请我们过去放蜂呢!以前咱都是去山里找野蜂,割蜜也危险,一年到头弄不了多少。现在好了,有了这蜂箱,能养蜂了!这都多亏了夫人造的蜂箱啊!”
林若很满意,蜜蜂养殖其实并不难,按大大小说里的简单记载,只要帮蜜蜂建好房子,拓印出蜜蜂房的六边形底座,把蜂蜡用模具印一个用六边形纹路的基础平板,放进蜂箱里,留下两公分的间隔给蜜蜂过路,蜜蜂就会沿着那六边形的纹路自己产蜡筑巢采蜜,蜜蜂箱等蜜蜂天黑回巢再收,留下两个拳头大的出口,就保持蜜蜂不会乱跑。
不过,怎么培养蜜蜂分群、怎么的护群,她是不知道的,所以如今初生的采蜜产业,靠的是野外找那些分群的蜜蜂。再把这些小可爱们抓到蜜蜂箱里。
没想到短短几年,竟发展成了一个颇具规模的产业。蜂蜜在这个时代本是稀罕物,北燕之地一斤蜜能换八十斤米,如今在徐州,因产量大增,价格已降至十五斤米左右,虽仍非寻常人家日常享用,但蜂蜡作为防水、密封的上好材料,在器械院需求极大,养蜂人的收入相当可观。“那等这油菜花季过了,你的蜜蜂又去哪里采蜜呢?"林若饶有兴致地问。“有的去!"青年立刻回答,眼中闪烁着对未来的憧憬,“春天还有桃花、梨花、杏花、枣花,蜜也不少!夏天有荆条花、乌柏花、槐花!我们还在河滩、城地上撒了紫云英的种子,春天开花好看,又能放牲口,蜜蜂也喜欢!到了秋天,我们就赶着驴车,去淮北找种荞麦的地方放蜂!冬天嘛,天冷了,就不放出来了,让它们在箱子里好好歇着,多留些蜜糖让他们过冬………他掰着手指头数着四季的花期,脸上是抑制不住的满足:“小的刚开始就三箱蜂,现在有二十多箱了!一年能收四百多斤蜜,四十多斤蜡!靠着这个,家里起了五间大瓦房,买了牛犊,还添了两头大青驴拉蜂箱!这日子,以前做梦者都不敢想……”
林若静静地听着,目光掠过青年黝黑却充满希望的脸庞,掠过堤下金黄的油菜花海,掠过远处辛勤耕作的农人,最后落在淮河波光粼粼的水面上。春风吹拂着她的鬓发,带来阵阵花香与泥土的芬芳。“好的,我清楚了,多谢解惑,回去吧!"林若微笑点头。青年恭敬地行了一礼,崇拜地后退数步,这才转身离开。“走吧,还要去看藕田、水稻,还要去巡视,"林若耸耸肩,“这郊游很难得的,回头还能去农家一乐呢。”
视察春耕是每个地区领导都必须的干的事情,从县令到知州,再到皇帝,都得有这程序,后世亦不能免。
不一定是要发出什么指示,但一定要表现出对春耕的重视。但其实不必如此,因为农人是对春耕的看重是不需要谁去指导的,毕竞,全家人一年的吃食就靠着这些土地。
当春游了。
谢淮微微一笑,跟在她身边:“何需农家,能与主公同行,便是人间乐事了。”
兰引素也微笑道:“此生能看这田间地里的丰收,本就是人间幸事。”槐木野咬着一根带甜味的茅草根,幽幽道:“我没文化,说不动好听的,我只要想问什么时候可以出兵,我有三个月没事做了…”“早就说了,这一年里,不会再动什么刀兵,"林若笑着答道,“不然我也不会把你阿弟抓走。”
槐木野翻了个白眼:“你不是要点兵去洛阳么,我觉得我就很可以!”“那是点的工兵!“林若幽幽道,“我也不为难你,只要你把数术学到三角函数后,能考到六十分,我便让你去。”
兰引素和谢淮对视一眼,仿佛都看到了对方眼中的“这还不算为难?”。槐木野白眼快翻到天上去了。
“我拿泥巴种荷花……"林若再次低声念起那首小调,嘴角噙着一丝笑意。这淮河两岸的沃土,这辛勤劳作的百姓,这悄然兴起的产业,怎么不算是她用无数个日夜的殚精竭虑、无数次的刀光剑影换来的“荷花"呢。洛阳,就是她要种的下一朵荷花。
这次,她会派出一千余名已经有经验的学生前往洛阳,搭配从两百多座工坊里挑选出来的骨干。
安装十六台水利纺织机,进行羊毛的粗纺、粗梳,还有三百多台的大织机,预计一期工程能消耗羊毛三万余捆,产毛料四十余万卷。这次去的学生不仅仅是安装机械,还会是主官,而那些能准时上下班、能令行禁止,能拿起武器,被捏住工资的工人,本身就是天然的战士。会有人向他们展示不需要七个时辰上工的工坊是什么样子。会有向他们真正该生活的土地,会是什么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