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百四十三章  少地瓜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143章第一百四十三章

身处这座陌生而繁华的都城,小石头三人只要想到官家就在几条街之外,便如在云端,茫然又狂热。行走在开封城的大街小巷,他们不自觉挺胸抬头,仿佛了成了沐浴天家恩德的一员。

二碗和黄三完全无需藏匿,大大方方尾随便目睹了全程:临时拼凑的小石头二人组都给家里人办了一些年货,而另一个,转头就把才到手的十两银子赌光了。

明月对三人的品行就有数了。

男人好不好,先看他顾不顾家,出门在外还能把家人放在首位的,就不至于坏到骨子里。

退一万步说,就算坏,至少也有个软肋,能放心使唤。至于赌鬼?

早晚得死。

去童琪英家送帖子的苏小郎也回来了,脸色有些古怪。“怎么,没见到人?"明月倒不意外,头也不抬地翻了页书,“他刚进京,又近腊月,想必往来交际颇多……

常夫人新给了两本唐诗,她正硬着头皮看呢。“确实没见到,不过似乎有些不寻常,“苏小郎道,“那门子悄悄问我是不是杭州来的,我说是,他就告诉说,前几日童相公就去城外寺庙里住了,叫我们只管往外头寻。”

“城外寺庙?"明月诧异,“都十一月中了,又不是无家可归,他去寺庙做什么!”

童家虽算不得一流门第,亦世代为官,颇有底蕴,京中有专供族人来此居住的大宅,怎么童琪英反而避到城外?

苏小郎摇头,“这就不清楚了。”

童家规矩森严,门子只管外门的事,对内院一无所知,问也白问。明月想了下,“罢了,明儿就去城外看看。”究竞如何,找本人一问便知。

北方冷得早,明月一行人来的路上就赶上两场雪,次日早起出城时,弥漫着薄雾的空中尚浮着细小的雪粒,撒盐也似。童琪英所在的寺庙离城颇远,考虑到山路难行,明月特意雇了辆马车。从外面看,马车平平无奇,实则内部大有乾坤:车厢四面内壁缝了厚重柔软的皮毛,保温防撞,帘子是羊毛毡子做的,挡风又透气,里面烧起火盆,比春天还暖和呢,冰天雪地里睡都使得。

车轮和马蹄铁也是特制的,表层有纹路,专为冬日防滑。出了城,喧嚣也渐渐远去,耳畔唯余车轮和马蹄碾压碎冰的声音。明月挑起车帘向外看去,但见入目一片荒凉。最近的雪不是很大,路边的矮山和枯树都没遮干净,横七竖八、细骨伶仃的干枯树枝正干尸一般地随风摇援地上露出些枯黄的草甸,乱七八糟的支棱着,像极了得病褪毛的斑秃老狗。明月看了两眼就把车帘放下了。

她不大喜欢冬天,太苦了。

只有富贵人家才喜欢冬天,因为可以赏雪,但于穷苦人家而言,寒冬和大雪意味着需要更多的燃料和食物,让本就拮据的生活雪上加霜。可能是灭顶之灾。

曾经的明月虽不至于流落街头,但每到冬日,她都会在半夜饿醒、冻…后来出逃,她又要一年到头顶着严寒酷暑往返卖命。哪怕时至今日,明月也没能在一个固定的地方,安安稳稳地渡过哪怕一个冬季。

冬天就意味着奔波,意味着危险,意味着四处赔小心打点…她讨厌冬天。“可恶的冬天。"明月窝在暖烘烘的皮毛间嘟囔了句,顺手往嘴里塞了枚蜜饯,黏稠的蜜意久久不散。

路途漫漫,又无甚风景可看,明月被迫抓起唐诗。说来也怪,初看时只觉绕口,各样典故更是层出不穷,根本看不懂。可真硬着头皮背了几首之后,当时不觉得怎样,可指不定什么时候,脑子里突然就冒出来一句,“啊,原来是这样……细细品味,果然有几分滋味。

奈何晦涩的居多。

车辆行驶的咯吱声伴着些微摇晃,时候一长,明月慢慢睡了过去,不知过了多久才听见苏小郎在外面低声道:“东家,东家?快到了。”城外的雪比城里大多了,明月裹挟着一股热气探出头来,立刻就被扑面而来的冷意激了个哆嗦,“嘶,呵!”

好个银装素裹的琉璃世界!

无垠松林随着山脊绵延起伏,缓慢而坚定地向着天边而去,层层叠叠的雪白与浓翠混在一处,交缠间偶尔露出一点冷硬的黑色山脊,分外壮阔,越发衬出人之渺小。

明月深深地吸了口气,富含水汽的松香迅速充斥了鼻腔,五脏六腑都透着凉。

见她心情好转,苏小郎也笑,“童相公怪会找地方的。”雪山深处,穷人来了是送死,富人来了却是惬意。再走约么半刻钟,远方松林间赫然露出几角飞檐,混杂着白雪与青松气味的空气中又染上了檀香。

倏然钟声自山间响起,震落簌簌白雪,纷纷扬扬间,若干松枝顺势弹起。再往前走就是众济寺的地盘了。

众济寺分两大块,山上是本寺所在,山腰另有一处别院,专供金贵香客门居住,童琪英就在那里。

临近年底,来众济寺歇脚的香客奇多,别院外停满了各式各样的精致车马,一时间竞不知该找哪一间。

别院门口也有僧侣把守,明月亲自下车问询。原本想着,来都来了,不如捐点香油钱,结个善缘,结果她发现遇见的和尚各个面泛红光,显然伙食不错,顿时没了施舍之心。呵,这众济寺的产业没准儿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