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偷闲  少地瓜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是本地口音,可别走错了,走吧!”明月已许久不在固县久待,口音自然就淡了。苏小郎上前帮老爷子拿东西,还开玩笑,“您又不认识我们,不怕我抢了您的年货就跑啊?”

老头儿倒背着手,往他和明月身上溜了一眼,“后生莫要说笑,你们这身衣裳怕就够我一家子过一年了,抢这些不值钱的货色作甚!”明月哈哈大笑,问他家里几口人,日常生计如何。老头儿颇健谈,呱唧呱唧说个没完,“嗨,两个不成器的儿子!如今都大了,成了家,我们老两口和老大住在城外,今年风调雨顺,多打了些粮食,也是老天爷仁慈。要过年了,老二说乡间难熬,叫我们进城,也叫老大歇…明月点头,“真是兄友弟恭啊。”

“啊?“老头儿听不懂,“什么弓?没弓啊。”苏小郎常年跟在明月身边,也学了点墨水在肚子里,当下吭哧吭哧憋笑,“是说怎老教导有方,养出两个好儿子。”“哦哦,哈哈哈,也就那么着!"说起孩子们,老头儿脸上便泛起满足的笑,嘴角一直没放下来,显然也是骄傲,又说起几个孙子孙女,“也要供应他们念书哩!″

明月心头一动,“女孩儿也读?”

“姑娘不知道,我们乡间有个老秀才,将村口破庙做了个学堂,附近几个村的孩子,不拘男女、大小,只要家里管顿饭,都能去,"老头儿比出两根手指,难掩骄傲地说,“我那两个孙女,念得反倒比好些男娃子强得多哩!”“女孩儿心性沉静,又懂事,自然肯用功。"明月又问几岁了。“一个十一,一个十三。“老头儿听了这话很高兴,“你这话说对了!哼,那些人还笑话我,说女娃子念什么书!哼,这是比不过,心里犯酸呢!”谁说读书没用?城里的大铺面招人时,都爱要识字的,念过书的挣的钱都比不识字的多呢!

说话间来到李记所在的那条街。

马上就过年了,好些离家远的铺面都关了门,只剩本地几家还开着。客人少也开着,一天就是一天的租金呐,万一能卖出去几笔呢?赚点儿是点儿。李掌柜爷俩确实不在,但当初那个陪李掌柜来跟明月谈判的大管事在!所以一行人一进门就被认出来了。

暗访的计划瞬间破灭。

大管事又惊又喜,“明老板,什么风把您吹来了!您稍等,我这就派人去请掌柜的!还是您屈尊,去家里坐坐?”

“不用忙,"明月笑笑,“偶然路过进来瞧瞧,马上就走了,也不必叫他们白跑一趟。”

这就是不想见的意思,大管事懂了。

得了,好消息是明老板没有散伙的意思;坏消息是……上回确实谈崩了,没有挽回的余地。

那老头儿听见对话,人都傻了,嘴巴张得跟下雨时奋力游到水面上喘气的鱼一样。

明月往柜台前转了一圈,没要丝绸,竞要了两匹细棉布,让结账。大管事就笑,“瞧您这话说的,我们怎么好要您的钱?拿着玩吧。”这是要干嘛?丝绸商人大过年的跑来买棉布?明月坚持要给,没奈何,大管事只好收下,跟捧着个烫手山芋似的。买了布,照例是苏小郎抱着,明月果然不久待,出了门就问那老头儿,能不能去他家做客。

一出接一出,老头儿都糊涂了,迷迷糊糊答应,走到半道却突然“啊"了一声,恍然大悟道:“您这是微服私访啊!”明月和苏小郎都被逗乐了,“这话可不敢说。”稍后来到老爷子次子的家里,一家人虽然对这两位陌生人的登门感到诧异,但依旧很热情地招待了,并慷慨地摆出过年才能吃的点心待客。老爷子更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热情地说起明月的来头,众人越加敬重。明月让苏小郎把那两匹细棉布放到桌上,“贸然登门,着实打扰了,只当是年礼吧。”

并非不舍得送绸缎,而是普通人家就算收下了,也没有机会穿,十有八九要转手再卖了换钱,白折腾一场。

“这"一家人都不敢要。

细棉布啊,一匹就要好几百文呢,他们家不算穷,可也只有在逢年过节的时候才舍得扯几尺。

老头儿挠挠头,把心一横,对儿媳妇一摆手,“收下吧!”人家可是李记都敬重的大老板,两匹棉布算什么?明月见这家人虽因陌生人上门有些拘束,但言行举止间颇有分寸,老爷子口中的孙女也是落落大方,心下欢喜,当即道:“可舍得让她跟着我干?”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